【概念篇】為何冥想?冥想是什麼?冥想的3類好處|《冥想》讀後感

在這一系列冥想教學文章,主要架構和內容整理,大多來自《冥想:認識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和諧共處,獲得真正的滿足》…

為什麼寫這系列文章?

在這一系列冥想文章,主要架構和內容整理,大多來自「冥想:認識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和諧共處,獲得真正的滿足」這本書和我的親身體驗。

預計分成7篇,各自回答:

  1. 為何冥想?冥想帶來的好處?(8/1發佈)
  2. 冥想前的準備 (8/8發佈)
  3. 冥想有哪些姿勢?(8/15發佈)
  4. 冥想一定要默念梵咒嗎?梵咒的真正意義?(8/22發佈)
  5. 為何呼吸是冥想進步的關鍵 (8/29發佈)
  6. 初階和進階冥想者的差別?如何進階? (9/5發佈)
  7. 冥想常見問題和迷思 (9/12發佈)

寫這些文章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增進自己在冥想學習上的反思,更希望為冥想練習帶來突破,以及用不偏頗的方式和心態來習得這門技巧,達到內心平靜的狀態。

同時,希望能夠幫助到和我一樣的冥想初心者,能夠少走點彎路,不要被片面的資訊誤導,或是因為泛宗教的色彩而卻步。

冥想對於我而言,是讓大腦完全休息的一項技能,因為自己從中受益,不管是在增進專注力、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改善伴侶關係以及人際關係都有顯著效果。

最重要的在這過程中,找到我尋覓已久的內在平靜,希望透過這樣的分享,幫助到更多和我一樣被凌亂思緒所困的大眾們。

為何選擇《冥想》這本書?

開始接觸冥想是在大學時,不過真正持續的練習從2020年的5月開始,基本上我沒有受過正規的訓練,資訊是片段的來自瑜珈老師和網路上零碎的資訊。

因為在練習過程中,感覺遇到瓶頸,所以開始尋求全面且有系統的資訊,才找到這本書「冥想:認識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和諧共處,獲得真正的滿足」。

這本書可以說是冥想領域的經典之作,由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拉瑪」在1992年出版。

斯瓦米‧拉瑪對冥想的理解精準又確實、不偏頗任何一門門派、不帶宗教的色彩,比較過幾本冥想書後,是我最青睞這本書的主要原因,非常推薦將這本書做為冥想的入門指南。

↳ 回到目錄

什麼是冥想?

在探索一門知識時,先了解其底層的意義格外重要,否則往往只會garbage in, garbage out。關於冥想,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是在放空、做白日夢,有人認為這是一個深思的過程,事實上這都不是冥想。

從字面上來看,冥想(Meditation)這個字包含了Med英文詞根,Med有關注某物、注意的意思。

冥想關注的層面是平常難以察覺的維度,是最深入也最內在的層面,因此可以將冥想解讀為:「察覺並形成內在層面專注力的過程」。

綜觀世界來看,我們從教育體系到出社會所學習的技能,都是為了體驗和應對外在世界而生;關於內在世界的認識,卻沒有任何一門專門的學科來教導我們。

這也導致了人們追求主流價值、盲目跟從潮流的現象,因為我們不曉得如何透過內在的世界,尋求答案,只好尋求外部的意見。

而透過冥想這個簡單的專注力訓練,可以讓我們探索內在,進一步了解意念、呼吸和身體之間的協作如何進行,從而讓思維變得更清晰、提升洞察力;進而讓很多的問題和煩惱,透過向內在世界尋求到解答。

↳ 回到目錄

冥想的好處?

在身體層面上,冥想幾乎不吃力或進行特別的儀式,也沒有什麼神秘又奇怪的習慣要養成。在享受冥想的同時,身體會自然而然地放鬆、思緒會更加活躍,時間久了,甚至會發現自己的性情慢慢的改變。

在初期,冥想具有理療的作用,使人從精神壓力中解放出來,安定情緒。

持續練習下去,會發現自己對於情緒的覺察越來越強烈,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憤怒、哀傷、憂鬱等負面情緒。

以我自己而言,我從冥想得到的好處,可以分成三類:

情緒類:

  1. 憂鬱感的消融、
  2. 焦慮感的減少、
  3. 當有情緒起伏時,容易抽離情緒,能夠以第三者角度視察。

思維類:

  1. 專注力提升、
  2. 連結不同知識體系的思緒加速、
  3. 對於事物本質的認知提升。

人際關係類:

  1. 更有智慧的方式處理伴侶的情緒、
  2. 運用同理心看待他人所面對的問題。

↳ 回到目錄

冥想作為一個過程…

在冥想的過程中,會減緩大腦的思考與感受速度,放下對問題的思考以及對過去的執著、未來的期待,取而代之的是內在的專注力和覺察。

因此,冥想並不是放空、不是自我對話、不是強化思維的過程。

大多數人剛開始冥想時,一閉上眼,思緒就如跑馬燈般在眼前不斷閃過,因此會借助工具幫助自己意念集中。

常見的工具為聲音,也有門派使用視覺影像(希瓦冥想法),但也因為每個人的思維結構不同,只要是能夠協助自己集中,都不仿試試。我自己嘗試過聲音和影像,聲音對我獲得集中是比較有效的。

用來集中意念的聲音,稱為曼陀羅(Mantra),它可以是一個音節、一個詞、一段誦咒,常見的曼陀羅有Om, Amen和Shalom。

我自己則試過Shanti, So Hum和佛號,目前最合適我的是So Hum,這同時也是本書中提到最適合入學者且沒有老師指導也能使用的曼陀羅。

關於曼陀羅,其實會需要根據冥想者的心靈狀態,和渴望探索內在的程度,由專門的老師為其挑選適合的曼陀羅,在後面的文章會有更詳細的介紹。

至於冥想要找哪個門派、哪位老師等。冥想就像是登山一樣,要到達山頂的路徑選擇很多,只要能達成的目標是一致的,能夠實現內在的專注和平靜,任何方法的練習都是有益的。

↳ 回到目錄

冥想不是…關於冥想的誤解

而在冥想的路上,不意外的會聽見身旁質疑的聲音:「冥想是不是有危險?」、「你是要出家了嗎?」、「冥想是不是催眠的一種?」等的。我想,在正式進入冥想前,有必要澄清這些誤解。

冥想是不是催眠?是不是沉思?

冥想時不會讓大腦去思考任何事情,更不會是催眠,因為在催眠的過程中,大腦會收到暗示性的訊息:「我數到三你就會變成一隻猴子」,這個本質上和冥想是牴觸的,他們甚至是對立的觀念,催眠的狀態是受操控的、混沌不明的;冥想則是清醒且專注的。

冥想是一種宗教嗎?

冥想會和宗教牽扯上關係,是可以被理解的,兩者的目的都是讓人們精神上有所寄託,進而探索內心的平靜。

而各宗教也有其類似冥想的儀式,讓信徒們感到平靜,例如:佛教的靜坐、伊斯蘭教的誦經 (Dhikr)、基督教的觀想(contemplation)。

但某些人在推廣冥想時,將其泛宗教化,會讓人擔心是否要摒棄原有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這完全是誤解,兩者之間不存在任何衝突,你可以同時是位虔誠的基督徒,但同時又是一名冥想者。

↳ 回到目錄

[下篇預告] 啥?冥想前還需要準備?

在心態上,充分了解冥想的概念和可能帶來的好處後,接下來就能夠進行準備。

是的,正式開始冥想前是需要一些準備的,為的是讓冥想的過程更加順利、深層,做足準備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下篇文章會提到冥想前生理、心理、情緒和環境上的準備。

最後,同為冥想初心者的我,深刻了解到有個夥伴在旁,會讓你的冥想之路走得更長久,所以在任何冥想上遇到的問題,歡迎隨時交流喔!

Happy meditation.

Namaste

more insights